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省了8万元!”能让帕金森患者不“抖”的脑起搏器手术纳入医保
2025-04-10 17:04: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甬派客户端记者 陆麒雯

  “没想到现在做这个手术省了8万元左右,期待我能早日恢复行动自如的状态!”63岁的方先生(化名)是一名帕金森中晚期患者,此次就诊前生活已很难自理。三周前,方先生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由神经外科团队操刀成功为其实施DBS,为大脑装上“起搏器”。4月11日是帕金森病日。据浙江省医保新政,3月1日起,脑深部电极置入术(DBS)及相关耗材纳入医保,这项惠政将为无数被帕金森病长期困扰的患者点亮新希望。

  吃了药,行动自如 

  药效一过,走不了路、吃不下饭

  方先生有5年多的帕金森病史,这些年他一直在李惠利医院就诊。该院神经内科任光丽副主任医师还记得,方先生刚来就诊时的情况:“不自主手抖、走路缓慢、肢体僵硬、便秘,睡眠中不仅说梦话还会手舞足蹈等。”经诊断,他被确诊为早期帕金森病,开始接受药物治疗。

  起初,服药后方先生的帕金森运动症状会明显缓解。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病情逐渐加重,服药量慢慢增多,药物起效时间却逐渐变长,维持时间缩短。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药效维持时间从6小时—8小时缩短至2小时—3小时,还没到下次吃药又开始变得全身僵硬、迈不开步,日常的基本活动如行走、进食,甚至简单的翻身都变得异常艰难,就连吞咽功能都受到影响

  任光丽告诉他,这是帕金森病进入中晚期后典型的疗效减退现象,单纯通过加大药量改善症状的治疗策略已经不可取。自从患病以来,方先生一直在关注帕金森病的治疗,包括DBS。“从目前来看,DBS手术对于改善症状是比较好的选择,而且有助于减少药量,减少药物副作用。”任光丽提出了新的治疗方式。

  DBS在医学上被称为“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植入术”。不过,彼时由于这项手术尚未纳入医保,手术费用大约需要20万元—28万元,这对于工薪阶层的他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因此一直处于观望状态。今年春节后,他在病友群中得知一位患友手术后效果明显,让他十分心动。更让他意外的是,他在一次复诊时获悉,3月1日起浙江省将把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手术耗材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对于患者而言这意味着经济负担大为减轻,他当即决定做这个手术。

  在大脑和胸部分别装入电极和起搏器

  术后一个月开机便能打破“身体僵局”

  术前,李惠利医院神经外科孙成丰专家团队对其进行了认知、全身情况等多学科评估,通过了美多芭冲击试验,确定方先生完全符合DBS手术适应症。

  孙成丰表示,手术最大的难度在于精准定位。“我们在精细磁共振的匹配下,结合立体定向把电极植入到大脑病灶核团,只在患者头部留下2个各3厘米的小切口。”随后,在患者胸前安装起搏器,延长线通过皮下埋植到胸前,将电极与起搏器连通。当胸前控制器释放电流时,通过电极刺激大脑,从而缓解僵直和抖动的症状。经过2个多小时的手术,脑起搏器安装成功。

  根据医院结算信息显示,方先生此次住院手术总费用为27万元,自付19万元,其中医保和甬宁保共报销约8万元

  脑起搏器的开机要在手术一个月后。“手术切口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期,也有利于脑神经的修复。”孙成丰表示,开机后,脑起搏器还需要调整参数,根据个体差异为患者匹配最合适的数据。今年1月植入脑起搏器的另一位帕金森病患者已经开机一个月,在降低药物的同时,他已经能够生活自理,彻底告别过去连一米以外物品都无法获取的窘境。

  手术并非人人适合 

  掌握治疗时机才是关键

  孙成丰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如果把大脑比作一个巨型指挥中心,那么多巴胺就是负责传递指令的“快递员”。随着帕金森病患者大脑中生产多巴胺的细胞逐渐减少,身体逐渐出现各种“信号延迟”:它不是单纯的手抖,运动迟缓、僵硬、震颤,甚至伴随情绪障碍、睡眠异常等复杂问题。因此,出现相应症状的一定要找正规、专业的医生就诊,进行疾病全程管理,有助于延缓进展

  孙成丰建议,如果患者出现长期服药后效果越来越差,药效减退、维持时间缩短、异动症等药物难以控制的症状,第一时间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就诊评估手术适应症,牢牢把握治疗的黄金时段,通过积极手术治疗,尽早缓解症状,回归正常生活。他也提醒,并非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适合手术,关键在于时机,过早或过晚都无法达到手术预期效果

  康复锻炼、生活方式干预

  做好帕金森病患者管理

  神经内科王海峰提到,康复治疗也是延缓帕金森病情的一种治疗方式。患者可以进行步态训练、太极拳、关节活动度锻炼等物理疗法,针对声音低沉、吞咽困难进行呼吸控制和发音练习。在生活方式中也要多加注意。高纤维饮食能够防便秘,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预防骨质疏松。居家改造方面安装防滑垫、浴室扶手等,减少跌倒风险。

  “心理疏导也很重要,正念冥想、心理咨询对抗抑郁焦虑。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加入病友团体,分享经验,增强抗病信心。”王海峰建议。同样,做好帕金森病患者管理也是重要一步,提倡早诊早治,发病后3年—5年为治疗黄金窗口期。每3个月—6个月复诊,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日常家属要多关注肺炎、跌倒骨折等晚期风险。对于中晚期病人,家属需学习协助翻身、喂食等技巧。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省了8万元!”能让帕金森患者不“抖”的脑起搏器手术纳入医保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4-10 17:04:00

  甬派客户端记者 陆麒雯

  “没想到现在做这个手术省了8万元左右,期待我能早日恢复行动自如的状态!”63岁的方先生(化名)是一名帕金森中晚期患者,此次就诊前生活已很难自理。三周前,方先生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由神经外科团队操刀成功为其实施DBS,为大脑装上“起搏器”。4月11日是帕金森病日。据浙江省医保新政,3月1日起,脑深部电极置入术(DBS)及相关耗材纳入医保,这项惠政将为无数被帕金森病长期困扰的患者点亮新希望。

  吃了药,行动自如 

  药效一过,走不了路、吃不下饭

  方先生有5年多的帕金森病史,这些年他一直在李惠利医院就诊。该院神经内科任光丽副主任医师还记得,方先生刚来就诊时的情况:“不自主手抖、走路缓慢、肢体僵硬、便秘,睡眠中不仅说梦话还会手舞足蹈等。”经诊断,他被确诊为早期帕金森病,开始接受药物治疗。

  起初,服药后方先生的帕金森运动症状会明显缓解。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病情逐渐加重,服药量慢慢增多,药物起效时间却逐渐变长,维持时间缩短。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药效维持时间从6小时—8小时缩短至2小时—3小时,还没到下次吃药又开始变得全身僵硬、迈不开步,日常的基本活动如行走、进食,甚至简单的翻身都变得异常艰难,就连吞咽功能都受到影响

  任光丽告诉他,这是帕金森病进入中晚期后典型的疗效减退现象,单纯通过加大药量改善症状的治疗策略已经不可取。自从患病以来,方先生一直在关注帕金森病的治疗,包括DBS。“从目前来看,DBS手术对于改善症状是比较好的选择,而且有助于减少药量,减少药物副作用。”任光丽提出了新的治疗方式。

  DBS在医学上被称为“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植入术”。不过,彼时由于这项手术尚未纳入医保,手术费用大约需要20万元—28万元,这对于工薪阶层的他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因此一直处于观望状态。今年春节后,他在病友群中得知一位患友手术后效果明显,让他十分心动。更让他意外的是,他在一次复诊时获悉,3月1日起浙江省将把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手术耗材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对于患者而言这意味着经济负担大为减轻,他当即决定做这个手术。

  在大脑和胸部分别装入电极和起搏器

  术后一个月开机便能打破“身体僵局”

  术前,李惠利医院神经外科孙成丰专家团队对其进行了认知、全身情况等多学科评估,通过了美多芭冲击试验,确定方先生完全符合DBS手术适应症。

  孙成丰表示,手术最大的难度在于精准定位。“我们在精细磁共振的匹配下,结合立体定向把电极植入到大脑病灶核团,只在患者头部留下2个各3厘米的小切口。”随后,在患者胸前安装起搏器,延长线通过皮下埋植到胸前,将电极与起搏器连通。当胸前控制器释放电流时,通过电极刺激大脑,从而缓解僵直和抖动的症状。经过2个多小时的手术,脑起搏器安装成功。

  根据医院结算信息显示,方先生此次住院手术总费用为27万元,自付19万元,其中医保和甬宁保共报销约8万元

  脑起搏器的开机要在手术一个月后。“手术切口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期,也有利于脑神经的修复。”孙成丰表示,开机后,脑起搏器还需要调整参数,根据个体差异为患者匹配最合适的数据。今年1月植入脑起搏器的另一位帕金森病患者已经开机一个月,在降低药物的同时,他已经能够生活自理,彻底告别过去连一米以外物品都无法获取的窘境。

  手术并非人人适合 

  掌握治疗时机才是关键

  孙成丰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如果把大脑比作一个巨型指挥中心,那么多巴胺就是负责传递指令的“快递员”。随着帕金森病患者大脑中生产多巴胺的细胞逐渐减少,身体逐渐出现各种“信号延迟”:它不是单纯的手抖,运动迟缓、僵硬、震颤,甚至伴随情绪障碍、睡眠异常等复杂问题。因此,出现相应症状的一定要找正规、专业的医生就诊,进行疾病全程管理,有助于延缓进展

  孙成丰建议,如果患者出现长期服药后效果越来越差,药效减退、维持时间缩短、异动症等药物难以控制的症状,第一时间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就诊评估手术适应症,牢牢把握治疗的黄金时段,通过积极手术治疗,尽早缓解症状,回归正常生活。他也提醒,并非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适合手术,关键在于时机,过早或过晚都无法达到手术预期效果

  康复锻炼、生活方式干预

  做好帕金森病患者管理

  神经内科王海峰提到,康复治疗也是延缓帕金森病情的一种治疗方式。患者可以进行步态训练、太极拳、关节活动度锻炼等物理疗法,针对声音低沉、吞咽困难进行呼吸控制和发音练习。在生活方式中也要多加注意。高纤维饮食能够防便秘,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预防骨质疏松。居家改造方面安装防滑垫、浴室扶手等,减少跌倒风险。

  “心理疏导也很重要,正念冥想、心理咨询对抗抑郁焦虑。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加入病友团体,分享经验,增强抗病信心。”王海峰建议。同样,做好帕金森病患者管理也是重要一步,提倡早诊早治,发病后3年—5年为治疗黄金窗口期。每3个月—6个月复诊,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日常家属要多关注肺炎、跌倒骨折等晚期风险。对于中晚期病人,家属需学习协助翻身、喂食等技巧。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