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甬派客户端记者 冯瑄 金鹭 殷聪 成良田 见习记者 孙佳骏 通讯员 余明霞
4月11日12时起,杭甬两地百姓车载导航上的“灰色路段”将被点亮——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二期通车。
自此,横亘于杭甬间的第二条“黄金通道”杭绍甬高速全线基本贯通。
宁波与杭州,这对环杭州湾大湾区的“双子引擎”,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重构协同发展新格局——
从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到杭州未来科技城,从余慈智能家电集群到萧山国际机场,在拥有六车道的“大动脉”上,产业串珠成链,创新同频共振,文化互融共生。
绵延300公里、GDP总量超5万亿的环杭州湾大湾区C型大走廊里,杭甬“双核”站上C位,携手湾区朝着世界级现代化都市圈迈进。

临山互通。 通讯员/供
(一)
14.4公里,激活“任督二脉”
余姚临山镇,宁波联盛线缆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阮博超正在手机上查看新路线:
“过去跑杭州要先绕行牟山,光找高速口就得半小时。现在有了家门口的临山收费站、泗门北收费站,一踩油门就上主路,到杭州能省20分钟至半小时。”
阮博超的“新路线”就是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二期。
杭州、宁波,两城之间不乏高速通道。1996年通车至今的杭甬高速,一直是省内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
“这些年,杭甬高速部分时段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加快修建杭甬第二条大通道——杭绍甬高速公路的呼声日益强烈,它将大幅增强杭甬两座城市的贴合度。”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所所长马丁玲说。

临山收费站。 孙佳骏/摄
作为第二通道的组成部分,去年年初,杭绍甬高速杭绍段和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同步通车。仅有14.4公里长的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二期,成为第二通道贯通的“关键一横”。
——它不仅连起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与杭绍甬高速杭绍段之间的“断点”,更激活了宁波与杭州间的“任督二脉”。

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二期。 通讯员/供
今后,宁波镇海、慈溪、余姚西部等地车辆可直抵杭州,开车往来宁波与杭州两地的市民有了新选择。
对阮博超来说,经杭州湾跨海大桥往上海方向,上桥时间也能缩短约20分钟,“长三角的客户上午签单,下午就能看到产品样本。去各城市参展,也更为便利”。
——它带动沿线新区、村庄开启“同城时代”。余姚临山、泗门两镇20余座村庄也迎来发展新机。

方特东方欲晓主题乐园。 甬派资料图
“今后杭州萧山的游客,一小时车程就能直达景区。”宁波前湾新区方特旅游度假区负责人沈源充满期待。
随着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二期通车,杭州萧山、钱塘等地游客抵达方特的时间将缩短半小时。每月外地客流量有望新增上万人次。
更高效的交通体系为跨城市文旅活动创造便利条件。享有“榨菜之乡”“葡萄之乡”美誉的余姚临山镇,正借力这一新高速打造“微度假”目的地。
车轮之下,滚动着杭甬双城记、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全新叙事。
(二)
“黄金走廊”,“链”味更浓
从地图上看,杭绍甬高速与原有杭甬高速形成了鲜明互补——
后者主要连接杭州与宁波的核心城区,而前者则串联起宁波北部、绍兴及杭州的环杭州湾产业带,覆盖钱塘新区、滨海新区、前湾新区等高能级产业平台,堪称浙江经济发展的“黄金走廊”。

前湾新区。 甬派资料图
“第二通道通车,将进一步增强杭绍甬三地的产业协同效应,推动优势产业互补融合,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集群。”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工信部公布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可以触摸这一新的交通要道上,两大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脉动。
先看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集群。
绍兴、杭州、宁波、嘉兴,四城供应着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纺织原料,承载四分之一的纺织品交易,化纤、印染面料等10个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纺织业“心脏”。
“从‘一滴油到一件衣’,全产业链都能在集群内完成。”这位负责人说。
而集群中的“明星成员”早已蜚声国际——
绍兴柯桥的中国轻纺城是全球最大纺织品集散中心;诸暨大唐街道被誉为“国际袜都”;嘉兴濮院正从“羊毛衫名镇”升级为“中国时尚第一镇”。
在它们的带动下,杭州、宁波涌现出雅戈尔、太平鸟、博洋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第二通道拉近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让产业链协同和创新经验共享成为可能。”浙江云聚智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波举例,“宁波在纺织服装领域的数字化经验,就能为环杭州湾城市提供重要参考。”
再看浙东工业母机集群。
这一聚焦台州、宁波、杭州、嘉兴四城的集群,在2023年产值就已突破千亿元,占全国27.75%。
四城分工明确,各持特色:杭州更加聚焦高端装备与数字经济的联动;宁波深耕超大型压铸单元和高端数控机床;嘉兴通过引进国际龙头带动产业升级;台州以民营经济为根基,实现了机床与本地优势产业的共同发展。
“好机床是‘用’出来的!实验室的‘0到1’突破只是起点,只有融入下游应用场景,才能实现‘1到100’的跨越。”百琪达智能科技董秘竺剑力表示,第二条通道不仅缩短了企业与客户的空间距离,更助力企业整合供应链,提升协同效率。
(三)
以“新”为媒,一路连三地
创新要素,正沿着第二通道加速流动,碰出火花。
“一条高速,连接三地,我们都有项目布局。”甬江实验室一间会议室内,浙江六方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何少龙为即将通车的项目点赞。
何少龙不仅是六方科技的创始人,还是甬江实验室热场材料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其公司生产基地在绍兴,基础研究在宁波,在杭州也有相关布局。
频繁来往三地,何少龙深知交通大动脉的意义。
“对科创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快速自由流动。”何少龙说。
杭绍甬高速,一头连着宁波,一头连着杭州,中间连着绍兴。这对杭绍甬一体化,进一步加速三地创新资源协同联动都有很大帮助。
目前,杭甬两地科研单位和企业已经共建6家全省重点实验室。同时,围绕紧迫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两地企业和研发单位共同承接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其中,杭甬联动承担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达29项,杭绍甬联合攻关“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7项,总投入3.7亿元。
“我们的教师每周要往返杭州余姚2次以上,杭甬高速复线二期通车,将为师生提供很大便利。”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说。

浙大机器人研究院。 甬派资料图
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是浙江大学与余姚市共建的浙江大学直属专业研究机构,设址在余姚。
经过多年的探索及积累,研究院已成为余姚最有影响力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和浙江省评审通过的100家新型研究机构之一,为余姚产业数字化发展、智能化升级孕育新模式、新赛道。
通过研究院平台,浙江大学的人才、科技的资源大量引入余姚。目前已有44位浙大双聘教师,80多名研究生常年在余姚。
“新的大通道的开通,有利于人才流动,唱好杭甬人才‘双城记’,打通技术转移转化最后100米的生命线。”陆国栋说。
从宁波的智能制造、绍兴的集成电路,到杭州的数字经济,一条高速路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加速显现。
当三地的产业优势相互叠加,这条横贯杭绍甬的“创新走廊”,正催生更澎湃的新质生产力。
(四)
空港同舞,多核共振
我们的目光还可以继续向东延伸——
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三期、六横公路大桥建设完毕后,这条高速公路还将与宁波舟山港相连,成为支撑世界一流强港北向的重要疏港路。
这意味着,新高速公路将沿宁波北侧直接串联梅山、穿山等重要集装箱港区。
在杭州到宁波舟山港之间来往的货车,不再需要穿越已十分拥堵的宁波市区,大幅缓解港城矛盾。

宁波舟山港。 汤健凯/摄
可以想象,未来,这条高速还将衔接宁波舟山港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浙江“空港+海港”两大门户枢纽将实现融合互补发展。
更深刻的变革在于发展逻辑的重构——
当杭州的“数字大脑”与宁波的“产业双手”紧密相连,当“互联网服务”与“港口经济”深度耦合,一种区别于“虹吸型”城市群的发展范式正在成型。
“杭甬双城记的本质,是破解中国城市群‘大树底下不长草’的难题,实现双核,甚至多核共振。”马丁玲说。
换句话,就是以协同替代虹吸,以共享超越竞争。这里没有“谁依附谁”,只有“彼此成就”。
“聚焦长三角一体化、杭甬双城记等重大战略,宁波正加快打造‘五向十径’高速公路网和‘五向复合’对外高速铁路网。争取早日形成每条通道至少两条高速公路和一条以上铁路的格局,构建‘省域1小时交通圈’。”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胡海达表示。
大道如虹,未来已来。
当车轮驶过新的交通大动脉,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双城引擎的轰鸣,更是长三角迈向世界级城市群的铿锵足音。
记者手记
在我国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发展中,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产生的虹吸效应是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即将贯通的杭甬“二通道”,正在书写不一样的答案——通过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推动城市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共进”。
这条通道,链起杭州钱塘新区、绍兴滨海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等环杭州湾区域的高能级产业平台。这里汇聚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与先进制造业集群,一直以来是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
更紧密的协同发展之下,杭州与宁波“山同脉、水同源”的天然纽带,正在转化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现实动能。宁波可发挥港口、制造业优势,为经济腹地提供强力支持。杭州的数字经济优势,则将成为长三角南翼经济的动力源。这种错位发展格局,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带来的资源内耗。
通车在即,一个更紧密的杭甬协同发展新时代正在到来——杭甬“双城记”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双核”携手向着世界级的现代化都市圈迈进,必将成为长三角区域新的强劲增长极。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