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杰出”的故事 未完待续
2025-09-21 20:45: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2025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甬派客户端记者 黄合

灯光、掌声、喝彩。

2025年9月20日,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开幕式现场,新一批宁波市杰出人才上场,领取这座城市给人才的最高荣誉。

这些杰出人才是如何评定的?在这些杰出人才背后,有着哪些故事?通过每一次的评定,希望传递怎样的导向?就让我们通过这个切口,以小见大,看看属于宁波这座城市打造最优人才生态的真心实意。

“万里挑一”的精挑细选

“每一位获奖者,都可以说是‘万里挑一’,覆盖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市委组织部有关工作人员如是说。

据悉,宁波市杰出人才2010年设立,目前每2年评定1次,每次评定5至10名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引领性的优秀人才。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评定9批、73名杰出人才——对于宁波这样一个近千万级人口体量的城市来说,甚至已经达到了“十万里挑一”的困难模式。

每一次评选,都必须“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出炉的名单,往往会兼具各行各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时也更能够立体体现宁波的标签和标识。

比如,新一批的宁波市杰出人才中,甬矽电子(宁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顺波,宁波南大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从应,宁波柯力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柯建东是宁波科技型企业家的代表;

甬江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乌学东,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教授葛楚天,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蒲吉斌是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

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级经济师丰华所代表的是精耕“制造+文化”赛道的新势力,宁波市第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王欣是本土成长成才的“妙手仁心”,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师、高级技师罗明浩则是在民营企业中一路成长的“大国工匠”。

致敬杰出人才,是宁波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人才群体,献上这座城市的最高礼遇。

与宁波,“杰”伴而行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榜单。

翻开获奖者的履历业绩,“顶级”“顶尖”“核心”“领跑”“关键”等字眼,足够亮眼。择一城安一身、择一事终一生,他们选择在不同领域的至高处,持续刷新着属于宁波的荣耀。

虽然年龄不同、背景不同,虽然来自不同行业、领域,但回顾杰出人才的奋斗之路,几乎和宁波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同向而行、同频共振。

1994年,20多岁的柯建东选择“下海”,从一个只有8人的小厂开始,一步步带领团队建成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让柯力传感科技成为行业内首家在主板上市的公司。

柯建东坚信,创新永远是企业的“一把手工程”,它贯穿于企业的发展历程,并始终置于首位。

眼下,柯力正在加紧投资布局,构建属于柯力的传感器“森林”,立志成为国内多种传感器融合领军企业,砥砺奋进于全球机器人全身传感器核心供应商行列。

2005年,罗明浩成为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技师,自此开启了他的“开挂之路”。从一名普通电工,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入选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只要问题没有解决,我就有干劲。”多年来,罗明浩结合半导体靶材设备实际需要,设计改造了大批国产设备,为中国第一代半导体用高纯铝靶、钛靶、铜靶、钽靶、钼靶、LCD靶等的制造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学成归来的葛楚天来到浙江万里学院,从事水产遗传育种的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

“作为高校老师、科研工作者,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终生的使命。”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在鱼鳖类动物性别决定分子机制和性控育种研究上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取得了国际瞩目的创新性成果。

2020年,宁波市启动建设甬江实验室。凭借着多年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长期实践和思考,乌学东受到实验室主任崔平邀约,成为实验室副主任。

“‘厚植产业’是甬江实验室最鲜明的特征。”其创新性设立的“Y-space”创新特区,推行“项目经理制”和“加盟创新中心”模式,4年内成功推动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突破。

伟大时代造就人才,非凡城市成就人才。在宁波,“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理念,早已融入城市的基因。

以城市之名,冠之以荣光

“各位杰出人才是宁波的骄傲,更是宁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相信每一名奋斗者,都能在精彩宁波成就出彩人生!”在开幕式上,主持人的一席话引发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回首来路,是杰出人才为宁波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力量。此时此刻,宁波也以城市之名,给予人才最高尊重和礼遇。

“当下,宁波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渴求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对于宁波来说,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要坚持政策围着‘人’定、服务跟着‘人’转、公共资源随着‘人’走,擦亮‘近悦远来、奔甬而来’的城市品牌”……

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这座被誉为“院士之乡”的城市,一次次发出“谷雨之约”“金秋之约”,期待和更多未来的“杰出人才”在此刻的宁波相遇。

一次次以城市之名,予“人才”以尊重,冠“人才”以荣光,为的也是在全社会营造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加速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加快形成优秀人才加速涌向宁波的生动局面。

在开幕式上,宁波首届人才科技周的亲历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吴江上台发言,言语中有感慨、有赞许,更有嘱托、有期待。

“这20年,是一座城与一群人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共生共荣的20年。”吴江说,他看到,无数闪光的个体,在这场双向奔赴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竞相奔“甬”。

据统计,全市人才总量从2006年的53.4万人增长至2023年的254.3万人,人才资源密度从每万人953人提升至4187人,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就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四海英才在宁波成家立业、落地生根,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共赴时代的精彩篇章,续写自己的“杰出”故事、成就自己的“杰出”人生。

“杰出”的故事,未完待续。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杰出”的故事 未完待续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9-21 20:45:00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甬派客户端记者 黄合

灯光、掌声、喝彩。

2025年9月20日,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开幕式现场,新一批宁波市杰出人才上场,领取这座城市给人才的最高荣誉。

这些杰出人才是如何评定的?在这些杰出人才背后,有着哪些故事?通过每一次的评定,希望传递怎样的导向?就让我们通过这个切口,以小见大,看看属于宁波这座城市打造最优人才生态的真心实意。

“万里挑一”的精挑细选

“每一位获奖者,都可以说是‘万里挑一’,覆盖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市委组织部有关工作人员如是说。

据悉,宁波市杰出人才2010年设立,目前每2年评定1次,每次评定5至10名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引领性的优秀人才。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评定9批、73名杰出人才——对于宁波这样一个近千万级人口体量的城市来说,甚至已经达到了“十万里挑一”的困难模式。

每一次评选,都必须“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出炉的名单,往往会兼具各行各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时也更能够立体体现宁波的标签和标识。

比如,新一批的宁波市杰出人才中,甬矽电子(宁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顺波,宁波南大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从应,宁波柯力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柯建东是宁波科技型企业家的代表;

甬江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乌学东,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教授葛楚天,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蒲吉斌是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

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级经济师丰华所代表的是精耕“制造+文化”赛道的新势力,宁波市第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王欣是本土成长成才的“妙手仁心”,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师、高级技师罗明浩则是在民营企业中一路成长的“大国工匠”。

致敬杰出人才,是宁波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人才群体,献上这座城市的最高礼遇。

与宁波,“杰”伴而行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榜单。

翻开获奖者的履历业绩,“顶级”“顶尖”“核心”“领跑”“关键”等字眼,足够亮眼。择一城安一身、择一事终一生,他们选择在不同领域的至高处,持续刷新着属于宁波的荣耀。

虽然年龄不同、背景不同,虽然来自不同行业、领域,但回顾杰出人才的奋斗之路,几乎和宁波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同向而行、同频共振。

1994年,20多岁的柯建东选择“下海”,从一个只有8人的小厂开始,一步步带领团队建成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让柯力传感科技成为行业内首家在主板上市的公司。

柯建东坚信,创新永远是企业的“一把手工程”,它贯穿于企业的发展历程,并始终置于首位。

眼下,柯力正在加紧投资布局,构建属于柯力的传感器“森林”,立志成为国内多种传感器融合领军企业,砥砺奋进于全球机器人全身传感器核心供应商行列。

2005年,罗明浩成为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技师,自此开启了他的“开挂之路”。从一名普通电工,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入选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只要问题没有解决,我就有干劲。”多年来,罗明浩结合半导体靶材设备实际需要,设计改造了大批国产设备,为中国第一代半导体用高纯铝靶、钛靶、铜靶、钽靶、钼靶、LCD靶等的制造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学成归来的葛楚天来到浙江万里学院,从事水产遗传育种的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

“作为高校老师、科研工作者,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终生的使命。”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在鱼鳖类动物性别决定分子机制和性控育种研究上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取得了国际瞩目的创新性成果。

2020年,宁波市启动建设甬江实验室。凭借着多年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长期实践和思考,乌学东受到实验室主任崔平邀约,成为实验室副主任。

“‘厚植产业’是甬江实验室最鲜明的特征。”其创新性设立的“Y-space”创新特区,推行“项目经理制”和“加盟创新中心”模式,4年内成功推动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突破。

伟大时代造就人才,非凡城市成就人才。在宁波,“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理念,早已融入城市的基因。

以城市之名,冠之以荣光

“各位杰出人才是宁波的骄傲,更是宁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相信每一名奋斗者,都能在精彩宁波成就出彩人生!”在开幕式上,主持人的一席话引发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回首来路,是杰出人才为宁波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力量。此时此刻,宁波也以城市之名,给予人才最高尊重和礼遇。

“当下,宁波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渴求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对于宁波来说,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要坚持政策围着‘人’定、服务跟着‘人’转、公共资源随着‘人’走,擦亮‘近悦远来、奔甬而来’的城市品牌”……

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这座被誉为“院士之乡”的城市,一次次发出“谷雨之约”“金秋之约”,期待和更多未来的“杰出人才”在此刻的宁波相遇。

一次次以城市之名,予“人才”以尊重,冠“人才”以荣光,为的也是在全社会营造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加速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加快形成优秀人才加速涌向宁波的生动局面。

在开幕式上,宁波首届人才科技周的亲历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吴江上台发言,言语中有感慨、有赞许,更有嘱托、有期待。

“这20年,是一座城与一群人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共生共荣的20年。”吴江说,他看到,无数闪光的个体,在这场双向奔赴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竞相奔“甬”。

据统计,全市人才总量从2006年的53.4万人增长至2023年的254.3万人,人才资源密度从每万人953人提升至4187人,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就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四海英才在宁波成家立业、落地生根,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共赴时代的精彩篇章,续写自己的“杰出”故事、成就自己的“杰出”人生。

“杰出”的故事,未完待续。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