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仿真书法机器人亮相海外。
10月31日是王阳明诞辰纪念日。在这前一天,2025阳明心学大会在甬圆满落幕,八方贤达齐聚一堂,以“心学无界·文明共生”为主题,共探阳明文化的传承创新之道。这场盛会,正是宁波余姚深耕阳明文化、推动其跨越山海的生动注脚。
阳明文化作为十大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宁波的“金名片”。
当前,宁波已将阳明故里建设提升项目纳入19个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标志性项目培育名单。作为王阳明的出生地、成长地和讲学之地,余姚始终深耕阳明文化沃土,以多元举措推动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阳明心学从书院走向民间,从历史走进生活。
文化传承,根基在少年,余姚早已将阳明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的血脉。全市122所中小学中,有12所以“阳明”命名,文化标识随处可见。
走进余姚市阳明小学,学生们传唱着《龙泉山下》、排练课本剧《示宪儿》、争当阳明故居的“小小讲解员”……《走进王阳明》《品读王阳明》入选全省首批先贤地方专题教育材料,全面覆盖义务教育课堂;每年10月31日的“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日”和25家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建成,让阳明文化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养料”。
此外,为让阳明思想在当代形成系统传承的学术体系,浙江省儒学学会原会长吴光教授牵头,联合众多知名学者发起《王阳明大辞典》编撰工作,汇聚多方智慧。这部涵盖阳明生平、思想体系、域外传播等十大板块的辞典,预计2025年底完成终审定稿,2026年10月正式出版,将成为阳明文化研究的重要典籍。
与此同时,一批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阳明文化作品不断涌现,丰富的艺术表达让阳明文化更具感染力——电视艺术片《王阳明》获中国电视金鹰奖三等奖,纪录片《王阳明》登陆央视,姚剧《王阳明》获省“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历史小说《风定鄱阳湖》正式出版。
立足本土沃土,余姚更将目光投向世界,通过实施阳明文化海外传播“六大工程”,一系列特色项目搭建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阳明视界”国际短视频让心学智慧可视化传播、姚剧《王阳明》赴日本巡演引发热烈反响、“阳明文创”亮相米兰展览惊艳海外,“阳明小故事”短视频在全球平台圈粉无数……

余姚古镇。
除了大众传播,学术交流同样深入:余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携手成立“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已成功举办3届“国际阳明学研讨会”,编辑出版《国际阳明学研究》4部,南非、肯尼亚、瑞士等国的阳明文化海外传播中心相继落地,构建起全球化的学术交流网络,让“阳明故里·智汇余姚”的文化名片,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
更为可贵的是,阳明文化早已超越精神符号的范畴,转化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无形生产力。《宁波企业阳明文化建设标准(团体)》的正式发布,“知行之道——践行阳明精神示范企业工业游”的持续开展,以及系列成果展的集中呈现,清晰勾勒出阳明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舜宇集团便是其中的典范,企业将阳明心学精髓转化为“共建、共享、共创、共赢”的管理理念,通过全员持股机制充分激发员工创造力,不仅一举拿下全球手机镜头、手机摄像模组市场占有率双第一的佳绩,更在余姚本土催生了年产值超400亿元的“舜宇生态链”。余姚半导体产业链龙头企业江丰电子,专门设立阳明文化实践教育点,成为凝聚华人华侨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精神纽带,为他们筑牢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搭建起重要平台。
从校园到社会,从本土到海外,余姚正以一系列扎实举措让阳明文化不断“出海”“出圈”,不断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如今,这张承载着中华智慧的“金名片”,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向世界,书写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精彩时代篇章。
见习记者 冯姝涵 通讯员 王光环 陈倩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