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家乡人念叨的还是那个呦呦:喜欢的就会努力去做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10-06 07:09:35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0
报料热线:81850000、87000000  【 】 【打印

  上世纪80年代初,屠呦呦在研制“青蒿素”。新华社发

  1930年12月30日,开明街26号,一个女婴降生了。自此,宁波城里有了屠呦呦。

  屠家有5个孩子。作为惟一的女孩,父亲出于钟爱,给她取名“呦呦”,希望她平安快乐,自由自在。

  家乡人念叨,古朴旧宅是家的位置

  “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一个宁波小娘的样子。

  这是那一辈家乡人,对屠呦呦的印象。

  而屠呦呦的儿时记忆,大都定格在开明街26号,她家的老房子。

  老房子在天封塔对面,位于开明街和莲桥街之间,老宁波人称“三角地”。如今,老邻居们都各搬东西,房子旁已然矗立一排排崭新的建筑。

  前几年,尚有几排老房子依然遗世独立着,屠呦呦的同学将这番景象拍下来,并将照片寄给了远在北京的屠呦呦。对于家乡的样子,她记忆清晰,至今,她的普通话中还夹杂的乡音。

  开明街26号,是目前开明街上仅存的近现代传统建筑,属民国初期风格。建筑的主人是经济学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的姚庆三(1911—1989),屠呦呦,则是其外甥女。

  李定镜的母亲与屠呦呦的母亲是表姐妹。

  “我小时候去开明街上的姚宅,屠呦呦就住在外婆家,她一直在那儿长大。我管屠呦呦的父亲为‘屠家伯伯’。因我母亲过世早,两家人走动并不多。我最后一次去姚宅做客,是1982年。当时,老一代人还健在。莲桥街拆迁的时候,我专门去看过一次老房子,那里挂上了姚宅的门牌号,是文保单位了。”前些年,老人曾在老宅旧地回忆过。

  如今,姚宅保存完好。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厅、大厅、正楼、后屋组成。前厅和大厅为面阔三间二弄的二层楼房,饰车木栏杆,廊楼板端面有卷草纹雕饰。正楼为面阔三间一弄、进深五柱的高平屋,五脊马头山墙。后屋为三间一弄硬山式高平屋。

  老宅依旧,而呦呦已长大。

  老同学记得,她喜欢的就会努力去做

  “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清华大学教授、宁中校友陈效中老先生如此说过。

  陈效中初中时与屠呦呦丈夫李廷钊是同学,高中时与屠呦呦是同班同学,后来大家都考到了北京,两家人经常走动。

  时隔几十年,陈效中老人还能追忆起那段青葱岁月。高二时,屠呦呦从效实中学转到宁波中学。当时,这个闷声不响的姑娘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却又一股拼劲。

  因为与屠呦呦家住得近,屠、陈两家还有关系,陈效中经常到屠呦呦家串门,也经常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和屠呦呦相遇。

  “她是家里的独女,父母很宝贝她。陈效中寒暑假回家乡,屠妈妈还经常让陈效中带好吃的东西给宝贝女儿。屠呦呦特别喜欢吃香螺,屠妈妈就做成腌香螺给她捎去。”

  高中毕业后,大家都考到了北京。陈效中考上了清华大学,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学,读的是当时的冷门专业生物药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后来,陈效中发现这个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同学在生活上却是个粗线条的人。

  多年前,屠呦呦让他帮忙找丢失的身份证。他一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的东西收拾不够停当,可说是乱七八糟,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而做家务事不灵光,也被带到了成家后,买菜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其先生做。

  “还有一次,我们几个人来宁波开会,她因为还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坐火车回京。结果,发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车停靠途中站点时,屠呦呦下车走走。结果,火车开走了,她竟然被拉下了。”

  谁能想到,一个在学术上成就不断的人,生活中也有不擅长可爱的一面。  □记者张颖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