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脚本(二)
驿路心灯
每当走进王阳明故居的时候,我们的心里,总会浮现出或是虔诚、或是崇敬的意绪,因为,我们走近了一位先哲的生平。
王阳明曾做过龙场驿的驿丞,而驿站二字,十分耐人寻味。
的确,如果把人生的每一个节点都称作驿站,那么,王阳明在五十七年的岁月里,便有着许多的人生驿站,——那是他为学的驿站,为官的驿站。在那些驿站里,他留下了自己的心学理念,也留下了自己的官声名节。
(一)
其实,王阳明走上仕途并不早,两度名落孙山之后,直至二十八岁,他才在考中进士的第二年,获得了六品官阶。
正德年间,由于明武宗朱厚照宠任宦官,刘瑾等人专权乱政,以致国事日非。一大批忠良之士上书朝廷,指陈阉党贪赃枉法,扰乱朝纲,但是,最终都遭到了刘瑾的残害。这些忠良之士中,便有仗义执言的王阳明。
在记载那段血腥的冤狱时,史册上曾这样表述王阳明遭遇的厄运——
“下诏狱,已而廷杖四十,即绝复苏”。
最后,王阳明被贬谪到远在贵州的龙场驿。
只是管理着“驿吏一人,马二十三匹”的驿丞,对于一位进士出身的人,实是屈才。这样的驿丞,只是九品官阶。
经历了宦海风涛,又身处荒蛮之区的王阳明,既反省了自己的遭遇,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了寻找最具深度的答案,他请人作了一副石棺,并进到石棺里面,作了一次“死亡体验”。
有了这次站在死后的角度对于人生的体悟,他彻底领会了什么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天地恒长,肉身易殒,财富是什么,荣利是什么,虚名是什么,死后的答案,全都出现在“龙场悟道”的觉醒之中。
但是,这种体悟又是十分积极的。因为王阳明不仅想到了“死”的归宿,更想到了“生”的意义。“生”,就要做一些对得起“生”的事情,这才使“生”字不像“死”字那样虚无。“龙场悟道”使王阳明“死后方生”。
贵州龙场一带,是一个非常闭塞的地区。为了使这里尚属落后的风尚得到改良,经过悟道的王阳明,便向当地的子弟教授文化,向当地的百姓传播知识。在居夷受困的环境里,一个驿丞的名字,因为传经布道,渐渐地传遍了大西南的崇山峻岭。
打开局面与自身修为往往密不可分。后来的王阳明,之所以清廉简素、绝弃奢华,正是十分艰苦的驿站生活,让王阳明形成了秉持终身的人生底色。
人生有很多的驿站。人生道路走得好不好,有的驿站,往往至为关键。
(二)
正德五年,即1510年,王阳明贬谪期满,调任江西庐陵知县。正是打从庐陵之任,他才真正开始展示他的施政才能。
王阳明生长于富庶的浙东地区,但他从政的地方,却是穷乡僻壤。与自己的故乡相比,他自然更能理解本地农民的疾苦,从而以为官的善政,对农民,对百姓,表达了最为深切的同情。
王阳明初到庐陵,因为当地的百姓要向朝廷进贡杉木、楠木、木炭、牲畜,以及庐陵并不出产的葛布等等,赋税十分沉重。为此,王阳明多次向朝廷提出了宽免赋税的要求,如果朝廷怪罪,甘愿一人承当。
此后,王阳明还曾写过一篇《祈雨辞》:
“十日不雨兮,田且无禾;一月不雨兮,川且无波;再月不雨兮,民将奈何……”
这,也就是期盼轻徭薄赋的呼声啊。
(三)
刑部,是中国封建王朝通常所设的六部之一。王阳明登第之后所授的第一个官职,就是刑部主事。自庐陵离任后,他曾历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赣南巡抚、副都御史,以及南京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与两广巡抚。虽然全属于外放的职务,但他的职责却都与监察相关。
王阳明曾一再告诫他所管辖的官员们——“各该官吏俱要守法奉公,长廉远耻”,“果有忠勇精勤绩行显著者,旌劝自有常典,当职不敢蔽贤;其或奸贪畏缩志行卑污者,黜罚亦有明条”。
字字句句,真如警策一般。
当然,为了做到为政清廉,他首先践行了“欲正人,先正己”的先贤古训,并率身垂范。
自古以来,官衙的高脚牌上,写的都是显示官威的“肃静”与“回避”,而王阳明却让人将它们改成了“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一时传为佳话。实际上,“求通民情,愿闻己过”这八个大字,也足以证明一位以督察为使命的人,尤其敢于经受百姓的督察。事实证明,王阳明的官声政绩,不但经得起百姓的良心之秤,也经得起历史的功过之评。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