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苔农在晾晒浒苔。(徐能何晴摄)
前天上午10时,象山西沪港的气温接近0℃,在俯视视角下,长满浒苔的滩涂犹如一张冻僵的旧皮革。
黄避岙乡苔农汪林娟和丈夫顾不上严寒,一起带上铁耙和箩筐,一脚踏进滩涂。泥泞不堪的滩涂在经验老到的夫妻俩脚下犹如平地,铁耙一伸一勾,便把浒苔收入筐里。
尽管天气寒冷,但他们干劲十足,短短10分钟,一筐浒苔便收满了。
“浒苔刚刚生长起来,很嫩的,洗好晒干后,颜色非常好。”汪林娟告诉记者,早点采就可以早点卖,这几天价格好,每公斤200元,每年春节过后,浒苔就可以开始采收了,尤以第一茬质量最好,“有甜头,像刚长出来的小菜一样”。
滩涂上,像汪林娟这样的苔农零星“点缀”。海岸边,晾晒的浒苔随风起舞,苔农忙着把浒苔分丝、整理均匀,以便充分接受阳光和海风的双重“关照”。
象山西沪港野生浒苔资源丰富,年产量200吨至300吨,采收期在每年的12月至来年4月。旺季时,一名苔农每天能采1000公斤到1500公斤湿浒苔,有1500元左右的收益。(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何晴徐能通讯员陈佳雯贺林汕)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