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原本以为这片晚稻会绝收,现在估算产量在200公斤左右,减产一半。”在海葵台风中,鄞州云龙镇甲村村民张天奎种植的三四百亩晚稻被大水浸泡了五天六夜。昨天,老张和农技人员一起查看晚稻生长情况,心中渐渐有了底。
“大灾之年,长时间受淹的晚稻还能有收成,实属不易。”市农技推广总站站长、推广研究员张松柏表示,这是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最有力证据。
宁波人多地少,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耕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2003年可以说是水稻生产的一个“分水岭”。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约137万亩,与上年相比,急剧下降47万余亩,稻谷总产量减少了近20万吨。
民以食为天。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吃饭问题,再依靠扩大面积来增产已经不可能。除了必要的外部引进外,关键在于想方设法提高粮食亩产,走优质高效之路。
创建粮食功能区。200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走出探索之路,同时也揭开了农田基础设施规模化、高效化建设的大幕。百亩的成片稻田、纵横交错的硬化机耕路、高标准的防洪与排涝设施……这是鄞州区已建成的19.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景象。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入资金1.34亿元,共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16个,面积81.28万亩。新修筑的路、沟、桥等设施,使农田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不仅全面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规模经营水平,也为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随着抛秧、直播、测土配方、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和催芽、插秧、收割、烘干等农业现代装备的广泛应用,功能区尤其是核心区域内,高产典型不断涌现。2010年,在气候条件十分不利于春粮和双季稻生产的情况下,全市仍有300亩以上的示范方13个、面积5512亩,平均亩产1040.4公斤,达到了亩产1000公斤、经济效益1000元的“双千”目标。
针对粮食生产中的疑难杂症,我市建立“首席专家+科研团队+基地+大户”的科技团队进行攻关,取得了多项阶段性重要成果。通过对市级重点种粮大户轮流培训,形成了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种田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全市承包面积百亩以上种粮大户为346户,现已增加到一千户左右。一些“专家型”大户种植的稻田普遍夺得高产。十年前,散户产量普遍高于种粮大户,如今正好相反。据测算,一个拥有600亩土地的种粮大户至少可以养活2000人。
而“甬优”系列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更使晚稻“如虎添翼”,从近三年浙江农业吉尼斯粮食挑战赛成绩来看,“甬优”系列品种亩产年年上新台阶。去年最高田块亩产943.1公斤,一举摘得全省5项粮食高产吉尼斯中的4项,创下了全省纪录。
资料显示,2002年,全市水稻单产436公斤,2011年单产达到499公斤,今年早稻单产432公斤,比十年前增加了69公斤。按照去年单产和132.8万亩面积以及每个人一月消费12.5公斤大米计算,增产稻谷可供近40万人吃一年。水稻单产提高,一定程度缓解了粮食供应不足的矛盾,保障了粮食安全。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康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