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竞聘上岗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激励机制,让有能力的人有机会脱颖而出,激发企业活力。当竞聘机制遭遇“能上不能下”的固化思维,如何既护航企业激励创新,又守住公平底线?
2021年,陈某入职某公司担任销售员,并与公司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劳动合同,次年通过竞聘升为销售部副经理,聘期两年,月基本工资由5000元调整为9000元,绩效工资根据个人销售业绩确定。2024年7月,公司再次组织中层干部竞聘,陈某原岗竞聘落选,被调整为销售主管(比副经理低一级)并降薪,月工资标准为6000元。
陈某认为,公司擅自变更工资标准,要求恢复相应级别及待遇,但公司未予同意。于是,陈某以公司未足额支付工资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向仲裁委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45000元及2024年8月工资差额3000元。
仲裁委审理后指出,一方面,该公司基于自主经营管理权开展岗位竞聘,其竞聘方案、程序经公示,并无违背法律规定的情形。另一方面,陈某未竞聘成功,公司为其安排比原岗位等级低一级的职务合乎情理,并未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调整后的工资标准也未低于原合同约定工资标准,不存在违法调岗降薪的情形。因此,公司不存在未足额支付工资的情形,无需向陈某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
“组织竞聘上岗,这是企业自己的权利,不过,要按照法律规定组织实施。”宁波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解释,“竞聘上岗这事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竞聘落选员工的职务等级、工作岗位和薪酬待遇等极易引发劳动纠纷,建议企业在制订竞聘方案时,明确落选员工的安置规定,确保岗位调整合理且无歧视,做到‘人岗相适’,消除员工后顾之忧。”
这起案件为“能上能下”的职场生态提供了生动案例。企业实施竞聘上岗时,应确保程序合法透明,竞聘方案合法合理、公平公开,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纠纷。劳动者应理性看待竞聘结果,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维护权益。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李睿清 通讯员 任社 钟法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