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新食货记 | 户均收入30余万!大黄鱼为象山村民"游"出一条致富路
2022-06-10 15:14: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宁网编前语

  千百年来,宁波人民凭借东海之滨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天然生态环境,在与大自然的互动实践中,通过勤劳与智慧,培育创造了众多享誉四海的名优特产。

  民以食为天。中国宁波网推出“新食货记”第二季,深入挖掘更多地方特色农品和产品的发展、创新、保护等创富故事,探寻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宁波密码。

  中国宁波网记者王岚

  “那个飘着旗子的地方就是我的养殖场,有大黄鱼、海鲈鱼,共170个网箱,每个网箱长宽深均6米。”迎着海风,年近70岁的象山高泥村村民严兴国走在海堤上,手指向远处。

  这里是象山西沪港。海面上,一个个方形大网箱连接成面,组成一个个浮岛。严兴国的养殖场藏在其中。

  严兴国是象山黄避岙乡大黄鱼养殖第一人和最大的养殖户。1997年,时任村书记的他和几名村干部一起,用铁丝、毛竹片、柴油桶做了24只简易网箱,开始在西沪港里试养海鱼,带领村民赚到了第一桶金。

  严兴国是浙江省第一个黄鱼养殖户

  2012年,他又带头试养起了岱衢族大黄鱼。“象山大黄鱼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特别出名,就是因为宁波岱衢族大黄鱼品种好,同时西沪港地理条件也是最适合黄鱼自然生长的。”

  岱衢族大黄鱼,曾经位居东海四大经济鱼类之首,但在上世纪末的破坏性狂捕滥捞之下,这一鱼种濒临灭绝。为此,宁波市于2007年启动了岱衢族大黄鱼保护项目,科研人员将采捕到的8尾野生岱衢族大黄鱼作为亲鱼,在西沪港岱衢族大黄鱼繁育基地驯养、促熟、催产和人工繁育。

  “我们养殖的大黄鱼,条型瘦长,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没有泥腥味,无论是口味还是形体都很接近野生大黄鱼。”严兴国说,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大学等科研院所,这些年来一直在提升大黄鱼种质、研发优质饲料等方面下工夫,使象山产出的大黄鱼品质更胜一筹,市场销售价要比福建产的贵出不少。

  大多数时候,白天的港口静悄悄

  “别看我们村成天静悄悄的,其实大家都忙着呢。天不亮,渔民就要去渔场照看鱼儿,喂食看病,分拣不同大小鱼儿进适合的网箱。”严兴国说,端午节前后是大黄鱼上市高峰期,傍晚以后,码头上就热闹万分:渔民趁天黑开始捕捞,捞上来的大黄鱼金灿灿地发着光,卖相特别好。“大黄鱼一出海面身上的保护膜没有了,很快会死亡。所以我们会立即把新鲜黄鱼密封进泡沫箱,买家用冷藏车连夜拉走。”

  勤劳又能吃苦的村民为高泥村赢得了“浙江省网箱养殖第一村”美誉,目前全村60%的村民从事网箱养殖,海水养殖面积达3100多亩,年总产值过亿元。其中黄鱼年产值超1亿元,养殖户户均收入超过30万元。

  让记者略感遗憾的是,宁波市场在售的大黄鱼,鲜有象山产的。“我们村养殖的黄鱼,几乎没有直接进宁波市场的,都是外销,或者卖给其他地方的渔场继续养殖。”严兴国透露,这几年很火的台州大陈渔场大黄鱼,很多就是向他进的货。“现在肯养鱼的年轻人少,我们上了年纪的也不懂营销,就想着把鱼健健康康养大,等有客户要了,就一次性打捞上来完成交易。”

  外地大黄鱼占领宁波市场

  “我们村传统的生产和交易模式,让象山大黄鱼的品牌价值没能很好体现出来。”高泥村党支部书记朱中华介绍,因为网箱养殖不适合零星抓捕,配套的营销企业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即使来到高泥村游玩的游客想买点新鲜的大黄鱼带回家,或者想亲密接触一下黄鱼都很困难。“但这样的遗憾很快会改变了。”他说,村里正在努力延长大黄鱼的产业链,将养殖、观光旅游以及农产品深加工融合起来发展。

  象山大黄鱼

  去年下半年,一家黄鱼加工企业落户高泥村,选址就在码头边上。“未来不仅可以规模化生产脱脂黄鱼,还可以让游客看到活鱼上岸、加工的全过程。这样能增加产业附加值,减少渔民受黄鱼市场波动的影响,而且可以避免农户手工晒制导致鱼鲞品质不稳定的问题,从整体上打响‘象山大黄鱼’的品牌。”朱中华说。

  记者看到,西沪港的网箱改造正在进行,岸边在建设新的渔排,建好后将取代原来的。新渔排颜色丰富,标准统一,对环境无污染,也更安全可靠。一个海上田园综合体正渐渐浮出水面。

  新闻链接:

  新食货记 | 女白领变身“新农人” 每年帮农民代销枇杷3万斤

  新食货记 | 余姚杨梅:老杨梅树住进“阳光房”

  新食货记 | 樟村浙贝:留住浙贝母的根与魂

  新食货记 | 余姚榨菜:一棵菜头的变与不变

  新食货记 | 岔路黑猪:吃上一周 其他猪肉不要吃了

  新食货记 | “鄞州雪菜” 清欢尽处是乡愁

  新食货记|“象山红美人” 橘生南国韵芳华

  新食货记|“奉化雷笋”名气大 商标还能“当钱用”

  新食货记 | 54岁放弃企业做桃农 只为那点念想

  新食货记|象山白鹅:蓬岛珍味惠田农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新食货记 | 户均收入30余万!大黄鱼为象山村民"游"出一条致富路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6-10 15:14:00

  宁网编前语

  千百年来,宁波人民凭借东海之滨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天然生态环境,在与大自然的互动实践中,通过勤劳与智慧,培育创造了众多享誉四海的名优特产。

  民以食为天。中国宁波网推出“新食货记”第二季,深入挖掘更多地方特色农品和产品的发展、创新、保护等创富故事,探寻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宁波密码。

  中国宁波网记者王岚

  “那个飘着旗子的地方就是我的养殖场,有大黄鱼、海鲈鱼,共170个网箱,每个网箱长宽深均6米。”迎着海风,年近70岁的象山高泥村村民严兴国走在海堤上,手指向远处。

  这里是象山西沪港。海面上,一个个方形大网箱连接成面,组成一个个浮岛。严兴国的养殖场藏在其中。

  严兴国是象山黄避岙乡大黄鱼养殖第一人和最大的养殖户。1997年,时任村书记的他和几名村干部一起,用铁丝、毛竹片、柴油桶做了24只简易网箱,开始在西沪港里试养海鱼,带领村民赚到了第一桶金。

  严兴国是浙江省第一个黄鱼养殖户

  2012年,他又带头试养起了岱衢族大黄鱼。“象山大黄鱼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特别出名,就是因为宁波岱衢族大黄鱼品种好,同时西沪港地理条件也是最适合黄鱼自然生长的。”

  岱衢族大黄鱼,曾经位居东海四大经济鱼类之首,但在上世纪末的破坏性狂捕滥捞之下,这一鱼种濒临灭绝。为此,宁波市于2007年启动了岱衢族大黄鱼保护项目,科研人员将采捕到的8尾野生岱衢族大黄鱼作为亲鱼,在西沪港岱衢族大黄鱼繁育基地驯养、促熟、催产和人工繁育。

  “我们养殖的大黄鱼,条型瘦长,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没有泥腥味,无论是口味还是形体都很接近野生大黄鱼。”严兴国说,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大学等科研院所,这些年来一直在提升大黄鱼种质、研发优质饲料等方面下工夫,使象山产出的大黄鱼品质更胜一筹,市场销售价要比福建产的贵出不少。

  大多数时候,白天的港口静悄悄

  “别看我们村成天静悄悄的,其实大家都忙着呢。天不亮,渔民就要去渔场照看鱼儿,喂食看病,分拣不同大小鱼儿进适合的网箱。”严兴国说,端午节前后是大黄鱼上市高峰期,傍晚以后,码头上就热闹万分:渔民趁天黑开始捕捞,捞上来的大黄鱼金灿灿地发着光,卖相特别好。“大黄鱼一出海面身上的保护膜没有了,很快会死亡。所以我们会立即把新鲜黄鱼密封进泡沫箱,买家用冷藏车连夜拉走。”

  勤劳又能吃苦的村民为高泥村赢得了“浙江省网箱养殖第一村”美誉,目前全村60%的村民从事网箱养殖,海水养殖面积达3100多亩,年总产值过亿元。其中黄鱼年产值超1亿元,养殖户户均收入超过30万元。

  让记者略感遗憾的是,宁波市场在售的大黄鱼,鲜有象山产的。“我们村养殖的黄鱼,几乎没有直接进宁波市场的,都是外销,或者卖给其他地方的渔场继续养殖。”严兴国透露,这几年很火的台州大陈渔场大黄鱼,很多就是向他进的货。“现在肯养鱼的年轻人少,我们上了年纪的也不懂营销,就想着把鱼健健康康养大,等有客户要了,就一次性打捞上来完成交易。”

  外地大黄鱼占领宁波市场

  “我们村传统的生产和交易模式,让象山大黄鱼的品牌价值没能很好体现出来。”高泥村党支部书记朱中华介绍,因为网箱养殖不适合零星抓捕,配套的营销企业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即使来到高泥村游玩的游客想买点新鲜的大黄鱼带回家,或者想亲密接触一下黄鱼都很困难。“但这样的遗憾很快会改变了。”他说,村里正在努力延长大黄鱼的产业链,将养殖、观光旅游以及农产品深加工融合起来发展。

  象山大黄鱼

  去年下半年,一家黄鱼加工企业落户高泥村,选址就在码头边上。“未来不仅可以规模化生产脱脂黄鱼,还可以让游客看到活鱼上岸、加工的全过程。这样能增加产业附加值,减少渔民受黄鱼市场波动的影响,而且可以避免农户手工晒制导致鱼鲞品质不稳定的问题,从整体上打响‘象山大黄鱼’的品牌。”朱中华说。

  记者看到,西沪港的网箱改造正在进行,岸边在建设新的渔排,建好后将取代原来的。新渔排颜色丰富,标准统一,对环境无污染,也更安全可靠。一个海上田园综合体正渐渐浮出水面。

  新闻链接:

  新食货记 | 女白领变身“新农人” 每年帮农民代销枇杷3万斤

  新食货记 | 余姚杨梅:老杨梅树住进“阳光房”

  新食货记 | 樟村浙贝:留住浙贝母的根与魂

  新食货记 | 余姚榨菜:一棵菜头的变与不变

  新食货记 | 岔路黑猪:吃上一周 其他猪肉不要吃了

  新食货记 | “鄞州雪菜” 清欢尽处是乡愁

  新食货记|“象山红美人” 橘生南国韵芳华

  新食货记|“奉化雷笋”名气大 商标还能“当钱用”

  新食货记 | 54岁放弃企业做桃农 只为那点念想

  新食货记|象山白鹅:蓬岛珍味惠田农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