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正笔观澜文脉远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11月25日 07:53   【 】 【打印

  胡嘉翔 胡洁

  在柴桥镇北隅,有座几十米高的小山丘突兀地凸起在一片平地之上。至于它的名字,有的人叫它“饭蒸山”,有的人叫它“万景山”。当地人叫它“饭蒸山”,是因为这座山在一片平地中拔地而起,上小下大像一只蒸饭的“饭蒸”,还有一个“饭蒸蒸馒头,对面犬山吃馒头”的传说加以佐证。而叫它“万景山”的人则会对你说,这座山上文昌阁飞檐凌空,山下芦江河围环呈碧。远眺柴桥镇,乌瓦白墙屋脊鳞鳞,俯视芦江畔,良田平展阡陌纵横。加上春雨、秋月、晨雾、夕晖,如此无限风光,万千气象,是否是名符其实的“万景”山?

  其实“饭蒸山”也好,“万景山”也罢,都是它的俗名,而它的真正名字叫“正笔山”。

  《镇海县志·地貌篇》记载:正笔山俗名饭甑山。镇北0.9公里,海拔30米,孤山。处石澜桥南堍,山巅旧有文昌阁,壁有孔子刻像,匾额书“正笔”,取“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之意。东麓旧有芦江书院,一名观澜书院。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样一座貌不惊人的小山丘能有这样一个文绉绉的名字,成为柴桥的胜境,原来是因为它建有文昌阁和观澜书院,还有万世师表的孔圣人。

  说起正笔山上的文昌阁,有一段传奇故事。相传明朝时,柴桥出了个沃御史,穿山出了个邹太监,在京同朝为官。邹太监是个宦官,想巴结外臣。有一天,邹太监为了拉拢沃御史,到东宫悄悄地将皇帝要在上朝时叫大臣倒背《百家姓》的事,告诉了正在教太子读书的沃御史。不料沃御史不但不领情,还骂邹太监专给皇帝出坏主意,事后邹太监越想越气,决计要报复沃御史。后来,邹太监打听到沃家的祖坟在与饭甑山隔河的横山上,所以就奏准皇帝,派人到饭甑山顶上盖了这座文昌阁,以破沃家风水。两人的怨仇越结越深,最后落得个“死御史智斩活太监”的两败俱伤结局(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宁波北仑卷》)。

  观澜书院在正笔山下,面对芦江河。此处河道接近穿山入海口,水面宽达200米,稍有微风,即波澜涌动,景致动人。因此文人雅士常登正笔山顶以览胜,临芦江畔以观澜。并于此处建芦江书院以讲学。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乡人杨人模、石斡、郑修璇等募金改建。书院教授科举八股文,是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预备学校,有许多学子到这里钻研交流。嘉庆二年(1797年)浙江学政阮元临书院视察,见书院内文风兴盛,书籍满壁,欣然题写“浙东邹鲁”匾额予以表彰,并为书斋题名积书堂。此后,书院名声更为响亮,各地学子纷纷来书院学习交流,面对书院前波澜壮阔的滔滔芦江,雅兴盎然,遂将书院称为观澜书院。

  观澜书院经乡人不断维修,至清末,有坐北朝南前后二进房子,前进三间为门房,中间一间辟为大门,门前两旁设置石凳,迎门为六扇堂门,学子从堂门两旁进入二进房屋间的明堂。明堂约有70平方米,上面铺红石板,清洁干净,天井内有花坛,种植天竺,东西两边植有两棵老桂,与书院一起经历了岁月风霜。两旁有厢房可通后进,免得下雨天走湿路。后进是三间二弄楼房,中堂两边是书房,东西为弄堂。中堂内原竖有一块石碑,为观澜书院碑记。最后面是一圈的粉壁乌瓦的闭合围墙,与屋相连形成一个小天井。

  光绪末年(1905年),西风渐行,一些有识之士为改变贫穷落后的祖国面貌,纷纷提出“维新”、“革命”主张,探索“科学救国”、“教学救国”、“实业救国”等道路,柴桥籍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钟观光认为:“推动革命,非由国民教育入手不为功”,就跟随历史潮流,回到家乡与曹赞辰、郑允中等有识之士创办新式学校。1912年,以观澜书院田产屋宇变价,在柴桥公输殿观音阁东建造形如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新式校舍,开办芦渎高级公学(即现柴桥镇中心小学前身)进行新式教育。解放后当地政府建立了柴桥中学、芦渎中学和芦江书院与柴桥实验学校,使观澜书院的文脉,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待续。

  正笔山顶的文昌阁在文革中被彻底拆除。现在万景山建设已被当地政府列为民生工程,不久的将来,葱茏的万景山和山脚下的几十亩土地将建成景观与休闲于一体的万景山公园,山顶将新建文昌阁,向人们展示芦江的悠长文脉。

  投稿邮箱:sat@cnnb.com.cn

  编辑: 陈奉凤